“三贴近”就是指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、贴近群众。
作为语言艺术的演讲,是为了将正确、积极的观点、理念、感情传输给听众,使其接受或行动。
如果演讲内容远离了群众、远离了生活、远离了现实,便会让听众味同嚼蜡、昏昏欲睡,更谈不上理想效果了。
01
一要贴近实际
帮朋友摆西瓜摊时,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:
几乎所有人总喜欢把西瓜举在耳际老练地敲击一番,我很奇怪,同时不明白他们到底希望听到什么?
我实在忍不住问了一位老年顾客,他听后哈哈大笑,有点自嘲地说:“孩子,我已经这样做50多年了,我所知道的是,如果你拿起瓜就走,别人都会像看傻瓜一样地盯着你!”
我无言以对。好像大家都是为大家活着,而唯独忘了自己的内心需求。
随大流也许很省心,也很安全,用“我们”或“咱们”造句时,总有一种踏实的豪迈感,而用“我”做主语造句时,显然有点心虚,但这是什么道理?
我为这一切感到滑稽,我们常常要看别人的眼色而学习些什么,反过来,还会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,去判断别人的是非。
其实,我们都错了,但因为是“我们”,所以心安理得,所以错得有规模。
很多人是活在别人的眼色里,就像买西瓜,不煞有介事地“敲一敲”,就怕被人嘲笑为“傻瓜”。
演讲者显然洞悉了现实生活中这种司空见惯的从众心理,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辨,揭示了“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他人是非”的滑稽感,现实就是这么荒谬和赤裸,从而引人深省该如何活出真实的自我。
图片
02
二要贴近生活
我家门口有棵四季都是绿叶挂枝的木芙蓉,后来才知道其中奥妙:
它身边有一盏路灯,每夜都照耀着它,抑制了体内一种叫“脱落酸”的产生,树叶便迟迟不落。
然而,去年一次史无前例的寒流南下时,这棵幸运的木芙蓉却在一夜间凋零死去,而离路灯很远的那几棵光秃秃的木芙蓉第二年春天又恢复生机。
原来,它的死竟也与路灯的“关照”有关。植物秋天落叶有助于安全越冬,而路灯旁的树木冬天仍处在活跃的生长状态下,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减少,抗冻能力就大大减弱。
就这样,那棵“最幸运”的木芙蓉树在绿叶的叹息里匆忙死去,我扶着它冰冷的躯干,感到冷,好像也看到了命运的眼神,公平得冷酷!
备受路灯垂爱的那棵木芙蓉无疑是幸运的,即使是在夜间也可以享受光的恩泽,使其四季长青。
然而,这种幸运往往又埋藏着祸端,在本该“休养生息”的寒冬被一股寒流摧毁,从而引发演讲者对于命运的深层思考。
正所谓“福祸相依”,有时的“幸运”反成了灾难。演讲者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追问既接地气,又符合生活常理,让听众信服有加。
图片
03
三要贴近听众
伯父是个沉默寡言的人,我很少看到他的笑,伯母还曾挖苦说,他的笑肌死了!
有一天,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,伯父破天荒地停了下来,对着50米外的一个正扫大街的妇女大声喊:“妹子,你今天扫得很快呀!”
我问伯父:“你认识她?”伯父摇摇头,说是因为每天晨练都会碰到她,所以就熟了。
他说,第一次自己冲着她微笑,是看到她有抹口红,一个扫大街的苦命的女人,还有空有心给自己冻裂的双唇抹口红,这该有多么大的心胸呀!
研究古汉语的伯父,原来还有这样发现美的慧眼!当他发出深深的感叹时,我也不禁为之感动。
这个世界上,有许多好人好事值得我们去讴歌,而一个扫大街女人的口红,同样需要我们肯定的微笑,和一声真诚的问候,因为她是爱美的、向上的、乐观的,她是美的世界的一部分。
演讲的成功要想达到使人认同、动人心性、促其行动的目的,就不能脱离听众、不能自说自话。
演讲者以伯父的亲身经历为切口,讲了与陌生清洁女工打招呼的细节,引出了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、对于美好世界的追求。
这种即使生活在低处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普罗大众中是稀缺的、认可的,甚至是令人尊敬的,因此很容易触动听众、促其见贤思齐。
一场成功的演讲必然是“接地气”的,无论是源于生活、观照现实,还是贴近听众,目的都是引人共鸣、获得认同,这才是演讲成功的基础。
如果你的演讲没有达到如此效果,不妨问一下自己:我的演讲有没有做到“三贴近”? |